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简介
动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简介
发布时间: 2018-12-11 14:51:3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动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南大学),是主要依托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水产学院,以畜牧、兽医、水产三个一级学科为支撑,面向全校开放的动物类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2007年批准为“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2年通过教育部评审,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实验教学平台

中心按照“1413”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了“动物生物学”、“动物生产与环境控制”、“动物疾病防治”和“动物产品与饲料检测”四个实验教学功能模块平台。中心由23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实验基地组成。23个本科教学实验室总面积达2121。校内实验基地包括动物医院、动物养殖场、实验鱼场、实验草场、鱼类繁育与工厂水产养殖场五部分,“一院四场”总面积达23962

中心还与重庆市天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动物疾病控制中心等30多家企业和科研单位作为校外实验教学基地,建立了从教学实验室、校内实验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平台。

 

2.理念与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遵循“以学生为本,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理念,以“培养具备现代健康、生态养殖理念和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以“1413 模块化、分层次、开放型的实验教学体系为指导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思路。确定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通过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和科技创新训练,培养具有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创新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实验教学定位。

中心建立了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1413”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培养掌握动物健康生态养殖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四个实验教学模块为支撑,将教学实验到综合实践能力培训这一主线贯穿于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之中。生物学模块:强调基础实验技能和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的训练,动物生产与环境控制模块:注重训练学生对动物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技术,动物疾病防治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养殖技能、重视预防的理念,动物产品质量检测模块:培养学生从产品源头饲料到动物产品(肉、蛋、奶)的质量控制的方法和训练。

教学内容注重融入现代实验技术。改进实验项目230项,其中多项实验项目来源于科研项目和应用性实验项目。建设期新增实验课程数19门、实验项目158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数所占比例42.8%。每两年更新1次实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安排适宜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教材不断改革创新,主参编教材18部,所有实验课均选择最新出版的实验教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训练。

 

3.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中心师资队伍包括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队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1人,其中高级实验师2人,实验师9人。实验教师队伍共6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8人,讲师2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3人,硕士学位人数30人。教师中校外学缘41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后备人选3人。

中心按照“骨干人员相对稳定,兼职人员可流动,实验课与理论教学人员互通”的原则,实验教师队伍的稳定率保持在68%,理论课教师承担实验课的比例为93.8%;兼职人员流动率34%。中心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学习115人次,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13人,已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6人。

 

4.实验教学中心管理

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设立综合办公室对人员、房间、仪器设备、试剂耗材进行统一管理与调配。中心通过管理系统组织制订实施中心发展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和经费使用计划;组织实验教学改革、编写实验教材、审定与执行实验教学计划。

围绕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研究,实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实验中心全天免费对校内外开放,学生可以采用预约实验方式,约定时间进行实验,鼓励高年级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年均开放时间达2160小时。

中心采取竞争上岗、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和质量考核等制度,实验教学考评实行“质”和“量”的结合;成立实验教学督导组,组织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估。学生实验成绩,根据西南大学教学管理条例规定,根据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记入本门课的总成绩,实验课成绩不得低于本门课程综合成绩评定中的20%,统筹考核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5.中心建设成效

中心建成“动物生物学”、“动物生产与环境控制”、“动物疾病防治”和“动物产品与饲料检测”四个实验教学模块,形成了以教学实验室、校内实验基地、科研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为支撑的,从实验室教学到综合应用技能培养的多层次、多模块、立体、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

近五年来,中心建成23个本科教学实验室,总面积达2121;以及“一院四场”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即动物医院、动物养殖场、实验鱼场、实验草场和鱼类繁育与工厂水产养殖场,总面积达23962㎡。中心仪器设备总数5792台(套),价值4844余万元。加强了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了自主研发的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为动物类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

近五年来,中心新增实验教学人员9人,其中国外留学经历的4名。中心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学习115人次,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13人,已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6人。专职人员的稳定率保持在68%。中心成员科研创新能力强,共承担教改项目44项,各级科研项目235项,发表研究论文363篇,其中SCI收录69篇。

中心年实验教学量为152809人时数,其中,教学计划外实验人时总数73321人时。承担的实验课程总数105门,新增实验课程数19门;实验项目总数667项;新增实验项目158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数所占比例42.8%,上一学年服务本校专业数8个,上一学年服务本校学生数925人,上一学年服务本校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2.84%

中心人员学术水平高,教学成果突出,近五年来,教师获得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3项;新出版的实验教材1部,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38篇。学生的学习效果好,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心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76项,其中,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22项、校级本科创新基金项目15项;自主组织的竞赛活动7项,参加竞赛的学生数536人;指导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相关奖项6个,公开发表论文22篇。

借鉴本中心的经验,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两个中心先后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中心十分注重校际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近五年来,主办或承办各类学术会议10次,参会人员1970人次,培训其它高校学生62人次,培养国外留学生7人;接待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同行652人次,扩大了中心的影响力。中心教师到国外访问、留学、交流36人次,接待国外专家交流、讲学123人次,培养外国留学生7名。中心与3所海外大学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项目,年交流学生15名左右,中心已经成为动物类实验教学对外交流的窗口。

近五年来,中心面向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开展技术培训、创业技能培训和扶贫技术培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共6822人次;先后培训新疆、西藏“特培”学员28人次、重庆市“三峡之光”访问学者9人次;承担横向技术服务项目92项,间接经济效益达8400多万元。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宠物大赛、周末小分队活动等,多次受到凤凰网、新华网、大渝网、华龙网等多家媒体报道,获得重庆市“三下乡”社会实践 “先进团队”、西南大学社会实践各类奖项5项,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得到了政府、企业和农民的一致好评,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

 

6.经验与特色

中心在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形成的特色可以归纳为:基于“1413”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动物健康、生态养殖理念,掌握现代动物生产综合实践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

该体系以培养具有动物健康生态养殖理念的人才为目标,设立的“动物生物学”、“动物生产与环境控制”、“动物疾病防治”和“动物产品与饲料检测”四个实验教学模块,强化了动物生产各关键环节安全控制教学实验,如“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测定”、“重大动物疫病(如禽流感)抗体监测”、“乳制品卫生质量检验”、“畜产品药残检测”等实验内容,符合现代动物养殖业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将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课程和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如,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饲料分析与饲料质量检测技术、饲料加工工艺学三门课程相关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切实提高了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开展从教学实验室到校内外实习基地全过程的实验实习,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该体系对其它学科的实验教学改革也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依托中心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验项目、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以及各级各类本科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将传统的动物类实验教学内容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如PCR检测技术、分子克隆技术,实现了综合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有效发挥,通过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中心为支撑,学生获得全国首届“生泰尔”杯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三等奖2项,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大赛重庆市特等奖1项;本科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2篇,有7名优秀本科毕业生通过在中心参与科研活动发表论文而获得奖学金赴欧美大学攻读学位。

通过教学实验、科研创新实验、在基层和企业的综合实习的环节的历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服务社会的理念得到深化,培养了学生“世界观,人文心,科学脑,勤劳手”的核心价值观,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生升研率30%,就业率达95%以上。